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市场规模预计达58亿元
更新时间:2016-02-19 点击次数:1396
从事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的企业刚度过*个丰收季节。虽然,收割的号角吹得比较轻。 2016年1月1日,“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系统"低调上线,每日17时向社会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像看天气预报一样,公众可从系统中获知,未来数天是否有雾霾。 预报数据由各地环境监测中心上报。2015年10月是各省级行政区、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建设预报系统的时限,这一政策驱动成了2015年产业界的利好消息,各地政府招兵买马,企业分食蛋糕。 “大部分已初步完成平台建设,也有一些省市刚刚走完招投标程序。省一级平台通常投入别,也有地方分期建设,小几百万的也有。"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迪龙)环保事业部龚皓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雪迪龙参股的思路创新公司参与了近三成空气质量预报市场的建设,其中内蒙古的项目在全国投资规模zui大,“总包小一个亿给了联通,思路创新签下了五千多万的合同订单。" 多位业内人士判断,与省级政府合作的空气质量预报市场“蛋糕"已经分完,未来在地市层面还有空间。国泰君安证券2015年10月发布研报,仅空气质量预报信息系统建设的软件部分,市场规模预计可达58亿元。 “为政府贴身服务" 目前国家要求的是重点区域未来5天、省域未来3天的空气质量形势,以及36个重点城市未来24小时、48小时的AQI(空气质量指数)范围。 “和我们合作的公司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拿出现成产品的。是我们不断提出各种需求,企业来帮我们实现。"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记得,上海市开始做基于新标准的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系统始于2012年。 彼时,距离这个市场“暖"起来还有一年时间。 事实上,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从1998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采用依赖于历史观测数据、度较低的统计模式,预报结果也无关PM2.5。 2003年起,上海学习北京,探索空气质量预报的数值模式。数值预报需要导入气象数据、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和实时空气监测数据,再通过计算机按照数值模型模拟出未来的空气质量形势。由于涉及大量科研成果,当时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合作伙伴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空气质量预报领域真正出现企业的身影要追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清华大学出资设立的北京思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路创新)参与了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帮助北京建立了一个预测平台。“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地方也少,就北京做。"思路创新副总裁陆晨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道。 在PM2.5火遍大江南北的2011年,上海地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地听)总张伟锋*次拿下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项目:“帮他们做系统,从API(空气污染指数)转向AQI。"2012年底,张伟锋*次听说老客户需要开发一套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自动化系统。 这套系统每天通过网络自动抓取中央气象台、区域气象中心和国外的气象数据场,再结合污染源数据、实时监测数据及上海本地气象数据,根据三个不同的数值模型进行4至11小时的模拟运算。zui后系统展示出3种可视化模拟结果给预报员,预报员根据经验进行研判,对外发布zui终的空气质量预报结果。 2013年,先行一步的上海开始通过这套系统对外发布48小时空气质量预报。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十条",提出到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要完成区域、省、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其他省份、副省级市、省会城市于2015年底前完成。 对企业而言,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大气十条’出来了,我们就相应地加强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提前做一些铺垫。"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伟伟介绍。 作为“甲方"的伏晴艳明显感到,这两年空气质量预报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很多公司都说能做预测预报,市场好像很好,但进来的公司也良莠不齐。这个系统本身需要不断改进,不是哪家给你一个产品,你用就是了,没那么简单。" “为政府贴身服务"成了上海地听的“生存之道",张伟锋还为此建了一个群:“监测中心一碰到问题就发话,我们实时沟通,不分上下班。这套系统是从他们的需求开始的,做好交给他们之后要不停维护,他们有新的需求我们也不断加上去。" 环境派和气象派 “空气质量预报与气象条件、气象预报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涉足空气质量预报产业以前,上海地听主要从事气象业务。张伟锋感觉介入非常顺利:“空气质量里面的数据,基本和气象数据一模一样。另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和气象局合作,我们也能给客户提供一些思路。" 山东省选择的也是一家原本从事气象业务的公司。“大气十条"出台头两年,山东主要依托省气象台进行空气质量预报。“我们想加强自己的能力建设,就从(2015年)8月开始招标了一家公司。"山东省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预报室主任曲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有7家公司竞标,zui终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恩瑞特)中标。 恩瑞特从2008年开始给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等开发天气预报系统,它也承担了江苏省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 在这一新兴的业务领域,据南方周末记者观察,企业按“出身"大致可分为“环境派"和“气象派"。前者的主营业务原本就包括环境监测和软件开发,如前述的思路创新、中科宇图等;后者则是从气象预报业务转型而来。 “过去一年各地的项目,基本上有个五六家在做。"一名相关企业的高管称。据南方周末记者不*统计,仅从2015年省级空气质量预报系统中标企业分布来看,“环境派"势力范围更大:思路创新拿下北京、福建、湖南、安徽、陕西、辽宁、内蒙古等七地,中科宇图拿下贵州、宁夏、河南三地,中科天宇软件有限公司和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各抢占两省市场。还有少数省份系统由业内度较低的企业中标,或者以课题形式交科研机构开发。 2014年4月,主营环境监测行业的雪迪龙以3200万元入资参股思路创新。“整个空气质量预报是体系建设,包括前端监测设备、应用软件系统,还有支撑软件的高性能运算服务器。"龚皓说。国泰君安证券研报认为,空气质量预报项目投资金额较小,只有将监测建设、硬件建设、末端治理全部关联起来才可能达到上亿元级别规模。 技术无壁垒,数据获取难 公众更关心的问题是,空气质量预报准不准。企业也操心,有时却有心无力。 张伟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上海的空气质量预报系统装载了三个数值模型,其一由中科院大气所研发,另外两种为上的开源模型。不同模型适用于不同的气象条件,优劣没有定论,可以给预报员多提供几种参考。 “像美国环保局用的模型,上海环保局也在用,并没有的技术壁垒。环境大数据的应用也不在软件难做。"2016年1月10日,龚皓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模型本身和国外差距不大,几乎都是同步的,我们国内也有自主产权的数值预报模型,问题还在于数据。"张伟锋说。 伏晴艳也有类似感受:“讲老实话,国外对预测预报的要求没有像国内这么高。仅仅预报工具本身,美国做的平台系统未必有国内好。但是,我们每个模型要用到的初始气象场数据,都是靠国外提供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差距就太大了。" 为了让预报更,除了、全国的气象数据,还需要本地气象数据。龚皓到各地开展项目时却发现,这件事没那么容易:“主要是协调的问题,并不是提供不了。环保部门想干,要自己和当地气象局协调。现在比前两年好一点,上边领导会出面。" 顾伟伟更看重的影响因素是污染源排放清单,据他介绍,目前空气质量预报系统沿用的是清华大学2012年建立并通过网络共享的中国大尺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再结合当地每年的污染源统计数据做一些更新。大部分地方没有本地的、精细化的排放清单。“我们也在研究怎么提升预报精度。" “预测预报就像医生诊断,不是光靠模型和工具就能做,还要专家经验和水平积累。"伏晴艳感叹,有经验的预报员也不是很够。目前上海市监测中心有7个预报员专门从事空气质量预报工作。 “一定要往市里走" “空气质量预报现在甚至是个不*的行业,全国就那么多个省和重点城市在做,这种公共服务也只有政府会做。"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环境企业以380万元拿下西部某省的系统建设项目,该公司一位需求分析师认为,目前市场很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 省级“蛋糕"确已分完。思路创新收割近三成,其副总裁陆晨的判断是:“政府大规模投入可能就这两年,以后主要是服务,资金量会下来。" 下一个“蛋糕"有多大?省级建完,各地级市需要建自己的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吗?政府没有释放明确信号,业内人士众说纷纭。 “每个市肯定要有预报能力,但是否建自己的系统,山东没有强制要求。预报系统都很贵,我们做的系统分省级版和市级版,各市如果没有资金,可以依托省系统做预报。但有条件的也鼓励研发自己的系统。"曲凯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下一轮,更广阔的空间在地市级。" 2015年12月10日,山东德州市因应急响应不力被约谈。从督查情况看,预警预测能力薄弱、预测结果偏差巨大是问题之一:德州市预测11月29日、30日空气质量将好转,但这实际上两天均为严重污染。市长陈飞现场表态,以后环保工作由他亲自分管。 没过几天,德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找到一家企业,希望尽快建立预报系统。 “德州需要更精细化的预报,就要引入更精细的气象数据和排放源数据,这些数据不在省里。预报不是zui终目的,而是为了提前追溯污染源,辅助政府做减排决策。除了河北省,目前约谈还是以市为单位,说明将来大气污染的治理单位应该在地市。所以,我们认为这套系统将来一定要往市里走。"上述业内人士称。 另一个争论焦点是,除了和政府做生意,还能有别的盈利模式吗? 实际销售还没有形成,但已有公司开始和一座石化工业园区谈生意。该公司一名高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对此有需求:“他们希望通过预知大气污染的情况来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大气对污染物容量比较大时,可以增加产能;如果形势不好,污染可能扩散不出去,那就减少产能,不要添乱。"